工作与时日

HD中字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日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1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2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3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4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5

 剧情介绍

工作与时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远赴京都山区拍摄,历时27周总拍摄日,琢磨出蕴含史诗质地的漫漫日常。取材自塩尻太太的私密日记,以五部著作为结构,八个小时让观众浸淫于日出夜临、虫鸣鸟叫之间,彷彿与47位村民共享静谧的日子,却巧妙安插加濑亮、本木雅弘两位演员融入其中,在真实与虚构间游移,构成一部横跨14个月的时光,与融合天地气宇的盛宴。碟中谍4从海底出击第二季我的名字叫朱莉娅·罗斯一路夫妻天空的姻缘危险第三情晚秋新九品芝麻官 2024心之所控偷车2015信条租婚男女伏魔记女煞葛洛莉南方安逸水浒传2011新白蛇传之龙吉公主天空市凶案第二季银河补习班人生大事2009爱情频率倒数第二次爱情警察故事我在你床下DNA复制人宇宙记忆达·芬奇密码(粤语版)江北好人老哥帮帮忙发围纵有疾风起小镇警官玫瑰艾勒沙心律失常恶梦小姐 梦影版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罪之缘少年天子雪国列车(剧版)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一部可以被“无限”观看的电影

建筑

《工作与时日》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以一首俳句作为题引。电影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留下的同名传世诗作形成了对应,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正是借取自该书相应章节。作为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诗作,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享有盛誉。电影同样以现实主义视角切入,选择在后工业化的今天重新讲述前现代社会的农业劳作,具有挽歌的用意。

《工作与时日》的时长被精准地设定为8个小时,显然不是一个偶然。倘若计算的话,每个章节平均分配到1.6个小时,也就是96分钟,差不多是一部常规电影的片长。这很可能意味着《工作与时日》在构思之初,已经设计好要将各章节作为整体的部分,又相互独立,能够被单拎出来观看。

与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富有农业指导的意义不同,电影《工作与时日》意图变成一首日常生活的颂歌。它虽然以单个人物为叙述中心,却是精彩的群像描摹;虽然以劳作为表达主题,却不乏扫墓、宴请等日常活动。那些在生活里发生的无意义时刻,被看似“无心”地记录下来。电影对前现代农业社会遗留下的风俗与习惯,以及人存活的状态做了精心的记录。

空间

人既是《工作与时日》的重点,也可以说不是。作为劳作的主体,人是绝对的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电影突出表现了劳作的对象:天与地、山野流溪及物候气象。人的存活无条件地依附于后者,人成为隐匿于茫茫苍野不起眼的玩意。

《工作与时日》的表现重心是人之外的非人之物:建筑、空间和环境。人不再占据视野中心,而被安置在景框之外、被景框切割或被遗弃在景框的边缘。他们出现在镜头里,仅仅因为无意识走进了景框,而不是摄影机刻意捕捉他们。建筑、空间和环境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人仅起到连缀影像的作用。

从结构手法上看,《工作与时日》既对小津安二郎的招式有所继承,又有所反对。在这里,出现一种倒转的关系。只有起到转场作用时,空镜才会出现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理。倘若借用相似的提法,《工作与时日》里人的活动作为稀缺部分,成为了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转场“。

环境

人不是绝对的必要。他们消融于自然物象,只在需要之时出现。当人劳作或活动时,他们带出了自然的景观;当人宴饮或休息时,自然便自我呈现。人在吐故纳新,自然同样如此。“观察者即被观察者”,万物有灵,自在显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保持着同一频率。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与时日》呈现的是一种空间-影像。出现在画面中,是从机械视角观察到的建筑局部,是以消失之人的幽冥目光统摄的空间形态,以及从非人的视角静观到的环境物象。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不再能够生成-人,而是生成-动物、植物或微粒等非人之物。

电影不再是以人的视角观察自然,而是以自然的视角呈现人,人被包孕在自然之中。当人在大地失去绝对中心的地位,人与动物、植物、微粒等便不再有本质的差别。这是一种后人类的视野:将世界还给世界,让地球上的万物自我呈现,而不是借助于人 。

 2 ) 八小时生死之间

这不是一篇影评。甚至除了片段,几乎与影片无关。


从什么时候决定把这八小时坐完的呢?坐在座位上的头一个小时,已经开始走神。母亲在上次见时问我,“是电影真的好看?还是除了看电影没有更感兴趣的事了?”我愣住,然后赌气似地回,“没有更感兴趣的事了。”她开始一下一下地叹气。半夜突然意识到,这不过是一个trick question,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她却说了很多——在她看来这件事多么无意义——把主语换成“工作”?“学习”?她断然问不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想象她要是知道看花八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该是如何反应,差点笑出声。480分钟,整整八个小时——换成“工作”,不用换,我每天都保证八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等待老板的召唤。甚至连导演安排的intermission都和上班的schedule如出一辙,一个小时,让你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幻想。可她却不质疑我们的人生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八小时中,是如何行至尾声?在那个尾声面前,坐在电影院八小时和坐在电脑前八小时,后者真的更有意义?顿时联想到了导演坚持这部影片在tiff 2020不参与digital screening,这480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必须要你来到这里。你当然可以迟到早退,和工作一样,但它就要在这里,放完这480分钟。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在这里上完我这周的第六天“班”。睡着也可以,反正我也常常在上班时间小憩。

可一秒钟都没有睡着。


上一次和B通电话的时候,他提到有些朋友只能算proximity friends,环境一变,就很难保持了。和他提这个概念的是J,好久没和她联系了,这个概念好久之前她就和我讲过。当时我的反应是,“我真的有proximity friends吗?”现在想来,也太武断了,环境又不一定是物理的,可以是感情、经历、人生阶段。脑子里出现的是一杯海水。水倒掉,大概会有些沉淀留下。沉淀滞涩,但一旦涌入新泉,便又流动起来。我不觉得自己有任何proximity friends,应该翻译成,我把proximity的部分,视为扑出来的水,自然是时移势易,说没就没了。但要是彼时情感足够强烈,时间足够持久,大抵能沉淀点什么的,水一来便通畅了。哪怕我和J有过那么密集的过往,现在不也是淡?可好像总不太担心,是相信我们之间一定沉淀过吧。

但真能这么笃定?毕竟我如此相信过的人可不止她一个。这难道就是友情与爱情的分别?平和所以好维系,激烈所以难长久?我不买帐。

一个最便捷的解释似乎是,没有分别。真正的分别不在友情与爱情之间(有没有性吸引),在两个人和合二为一之间。我给DP的形容是,和再好的朋友,再愉快的约会对象,你们是两个空间接上端口,在这个时限里,你们可以无比真诚、无比畅快、无比深刻地交流,但只在这个时限里。端口分开,还是两个空间。合二为一合的是空间,你们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活动,也没有时限了,永远是同一个空间。(为什么是二而不是三甚至更多,我不知道,这大概不是一个原则问题,只是一个实操问题)

合二为一,重点在一。不懂得什么是一个人,绝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合二为一。既然他承认所谓女友,其实是爱人和好朋友两个角色,那是何其明显他不懂一个人。我完全没看出,倒也不能算懂。

第二个重点是,合二为一是一种决心/决定/决断,而非天命。自然,不懂的人,做不出这个决断。

我顿时无比歉疚,是我毁了我们的友谊。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我们友谊的事实,我却强行把它拖拽到合二为一的疆界。于是一重崩溃:合二为一的决心怎可能半年内灰飞烟灭?紧接着第二重崩溃:真相只有一个,我把上头误会成了合二为一,I mistook intensity for depth. 无论如何崩溃如何痛苦,确实是我彻彻底底的误会造成的。正因如此崩溃如此痛苦,我亲手毁掉这份友谊,包括其中没有消失的爱一并毁掉。

就在我以为友情爱情都想得不能更透的时候,当头棒喝。所谓懂得合二为一,我如何能看出?正是我看不出,才招此灾祸。加上男性大部分不懂一个人如何涵义,希望直降至零。确实想透了,也完全没必要想了。

不如转而想这一年耽误的志业吧。事实是,耽误的不是志业,仅仅是寻找志业。

当我对着流变学/光学显微/表面工程的题目,一边惊叹模型之美,一边明白第二天只能考50%的时候,不正和我在电影院看着阿巴斯流泪于影像的诗意,同时意识到自己没有任何创作天赋和冲动,如出一辙?说自己只懂得欣赏,不懂得创造/创作,看来只是美化——懂到深刻,怎会做不出?不过是略知皮毛,就已经惊艳。这样一来,好像这两年的规划,不是为了寻找志业,而是为了向自己确认,我确实没有什么必须全职投入的,一旦投入,便意识到自己的不可能,开始用其它志业候选们当精神鸦片。

如果我确实没有任何创造/创作的可能,那自然就该选综合以下几条得分最高的作为职业:时间灵活且自由,单位酬劳高,上升空间可持续。如此才能用业余时间投入志业候选,职业与志业,一项志业与另一项志业,平衡才可持续。接着惊奇地发现,现在的工作,几乎是这三条综合得分最高的职业了。而我时时担心的,时间自由会随着升职减损,便成为了离职的好理由——一旦它不再综合得分最高我就自然离开,因为这是职业而不是志业;而我的志业候选们则通过这三条保证时间和经济相对无忧。

目标瞬间清晰明白:上班的八小时内,尽量高效以确保不加班,以及不比同级学习得慢;下班八小时的任务,向自己确认没有一项必须全职投入的志业,以及找到志业候选们;剩下八小时,好好睡觉。


思绪行至此处,八小时接近尾声,银幕上是生死之间的故事。而我接下来的每一个八小时,亦是生死之间。


许多人说疫情让生活暂停了。我是一个顶自足的人,又没回国,完全没感受到。然而DP让我评价过去这一年的时候,我说没法评价,因为它不属于我的人生,像是一个中场。从前不论忙与闲,好与坏,都是我想办法过我的人生。原来这才是我的疫情之年——灾后重建。

哪怕重建终于打好地基,这一年里经历的人生最痛苦的一天,身体还是没忘记。几周前听讲乌克兰的播客时,突然想到那一天就是乌克兰刚刚开战时,突然痛得痉挛,倒在床上,脑电波和那一天重新连上了一瞬。以前总害怕把自己的痛苦和这些天灾人祸相提并论,觉得不敬。这一年常常极度渴望和全世界失联,常常看见自己除了一地的瓦砾什么都不是。一切的一切停摆。其他人是被迫,我似乎也不能不算是被迫。这是我的瘟疫之年,战争之年。如有不敬,我也不惧了。

 3 ) 香鱼没了

你小时候钓过鱼吗?

啊?

你小时候钓过鱼吗?

这个嘛,这里没有别的事可做,要么去山上,要么去河边,如你所见,只有这些娱乐了,或者打棒球。

今天,沿着那条路走,我在附近烤了香鱼。

嗯?

在河边的一家叫「余地」的餐厅。

余波?

啊,可能是余波,余波!

余波,不是吗?河上那家?

对。

明白了,昨天去的?

今天去的,我们所有人都去了。

去吃午餐?

对。

了解。

我以为你可以在这附近钓到香鱼。

是的,这儿有很多钓香鱼的好位置。

有?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香鱼产地。这条河也很有名,它叫做上林川。

因为香鱼?

是的,没错,全国闻名。虽然因为环境污染,已经没有香鱼了。

啊。

我们过去经常抓香鱼的。

如果我向上游走,会有吗?

我该怎么说呢?破坏生态系统。香鱼是吃海藻的,你知道吧?粘在石头上那个,香鱼吃那个,所以如果海藻不能生存,不管你多少放多少香鱼鱼苗到河里,它们也没有食物吃,晓得不?他们去了上游,因为那儿还有能吃的东西,但现在没有了。

没啦?

有吗?嗯,没有了吧?

没了?

一条也没了。因此,以前村子里有一个人抓了很多香鱼,把它们卖给好一点的餐馆,他也说再也不干了,没有必要去尝试。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生物。

后来超市收银员说,他们在德岛州被捕了。

是的。

对白来源://www.kexiaoguo.com/dianying6622/12/ 接着看这部超长的电影,今天看了 Part II 没看完的部分,以及 Part III 的一部分。(观影史 220105)

 4 ) The work and the days, 2020

這一類用固定式長鏡頭刻畫人物狀態,描繪一種近乎靜止的生活方式的片子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與耐心(本片製片週期包括六年寫腳本加兩年拍攝),更依賴的是攝影(這部的導演或攝像對平面構圖和光影的理解很有自己的美學套路,畫面顯然都是精心設計過的,許多靜幀畫面單獨拎出來都可以視作平面攝影作品,一些暗光環境的曝光處理也還挺特別的)和聲音設計(開場前幾十分鐘我還挺驚豔的導演在混音上下的工夫的,但後續聲音上的不一致性讓我意識到這種「設計」大多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Docu-Drama的形式已然不算新穎了,但用在這種題材上還挺合適的。不過我始終覺得這種類型的片子最好還是話越少越好,對話戲和老奶奶日記獨白都還挺好看的,但一到說教式的人生經驗獨白畫面就開始顯得無法忍受,單調且冗長。而且私心覺得這種片子最好還是短些,八個小時到後期觀感直線下滑(老了久坐不僅腰酸,二郎腿也翹膩了)

雖然看這部的時候盡量想避免用過於社科的眼光,但多少還是感覺到有歐洲白人對遠東文化、中產階級/都市麗人對他者的凝視、想像與浪漫化,不過衰老及死亡的母題本就是殘酷與詩意並存的無處尋得線頭的一團亂麻,確實也說不清楚。

反正我覺得是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的片子,但也是屬於可以完全不管這些優點缺點安靜享受完這八個小時的片子。

 5 ) 大象无形

伪纪录片的形式意义

刚进入影片时,较长的黑屏间幕和大量景物的描白营造了纪录片形式感,摄影机也始终和被拍摄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它形成不介入的观察视角。然而实际上,它有一部分内容是虚构的,在中间一些部分由演员参与演出,他们与主人公完全地融合在同一种生活中。与观众的离间距离使得人不易察觉这样的设计:本片习惯性地将景物置于前,而人物置于后,使用大量的中远景镜头,如这对夫妇的劳作场景、家中的对话情景等。这样的设计使得观者尽可能地减少了主观的思辨,即“此刻镜头正意欲说明什么?”。而起初这种松散的进入,或是甚至看起来无法真正进入的观感恰使得观者的神思与影像传达的内容有着“互文之美”。

随着时长推进,不断沉入这些看似毫无指向的片段使人完全摒弃预设。而进入后半程,农妇的生活开始逐渐面对变化,她开始被动地面对衰老、孤独、死亡的挑战。在前半程里,日常琐屑的铺垫已足够多,时间的意义得到了延伸与发酵,它最终使得主角的人生变化看起来有一种真实的钝痛和某些抽象事物可感的消逝。因为此时,作为观者同样感受到了“时间性”的存在。这恰是本片的高明,在起初看似不曾触碰时间,却在这种漫不经心的推进中,主人公和观者进入同频的共振里,也同样的实现了他“伪纪录片”的形式意义。

大象无形的“道”与“侘寂”日式美学

“大象无形”意为兼容万物百态之意,即主张化有意为无意,不刻意,不过度主张。在我看来,《工作与时日》的表达非常接近这种道家的哲思。在本片中,大量村庄的景色描白已经不能简单地被称之为闲笔,它几乎占据了影片三分之一的的体量,广至一种村庄的结构全貌,微至一方静止的半枯的草。它看似如一片散文诗在寻找一个写意的终点,但它最终又回到了一种无序与寻常中。容纳万物百态又无所明指的空景镜头配合实现了本片超验主义主张的最终效果:观者的直觉性与敏感性超越了影像传达的内容。而这种兼容百态的表达,与日式美学相通,尤其是“侘寂”。“侘寂”中对“寂”的判断,主张不能将其与整体的审美氛围切断,而将单纯的感觉属性本身视为“寂”之美。尚自然主义、季节性又在表达上微露不显的恰是《工作与时日》的侘寂式的表达,它将我们带入一个村庄与这个村中小屋的人的生活中,在纯生活形态的渐奏中创造“黯淡之美”。

此外,本片在刻画人物主体时,也尽可能地在呈现上去刻意与去主张。它展现农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与家人用餐、聊天、静坐发呆、照顾家人……如此往复,春来秋去,再加之人生的偶发事件、亲人离世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等。平静的推进让人更能抓住片段中的感性传达:恐惧衰老的流露、对生命价值的反复摸索(在杀戮活动、村庄生活式微的细节中)、迎接死亡的痛苦。当一切就这样走到了落幕,农妇又回到了她劳作的生活。留给观者的余味在于我们看似来到了感情的巅峰,而实际上又如主人公一样,又回到一种寻常的反复中,这种平凡使我们接近生命的真相:无数次的情感峰值与更漫长的劳作与反复。这种起伏又回旋的状态,使我们拥抱时间,拥抱一切的苦难。

 6 ) 虚伪的纪实影像

前注:因影片很多时候在刻意模糊人物关系和身份,甚至没有给观众认清他们每个人的机会,故若在文中有人物指代错误敬请指正。

影片开端的部分给人以极大期待。这其中包括序章呈现为分切视点的环状村民筵席,在无意义的闲聊后盐尻润二起身离开,在回到家的一刻影像终止;也包括第一章俳句出来后长久的黑屏时段,带有环境声的断续钢琴声,以及终于开始的长镜头:三个人从田野深处走来,慢慢走出了摄影机追随的界限,并在之后出现了几个继续走路的远景;我们甚至看不清这三人是谁,在后续的内容中也很难确定;同样,第二章的开始也有类似的田野走路段落。这些是全片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它们体现出来的是片中难能可贵的对时间绵延的尊重。

然而这种期待影片以重构真实的方式呈现时间的预期很快在大量单独出现的空镜里破灭了。我们不难发现影片采取了一种混合了真实与虚构的方式在发展。这个小村的居民和亲属们在影片中继续使用自己的名字,过着自己的生活,但加濑亮和本木雅弘的出现又在提醒着大家这种表面下隐藏着虚构。那么在大量生活细节、杂物堆砌、草木建筑以及夜间霓虹的重复里,承载这七个小时的内容是否有主线呢?明显是有的,那就是盐尻润二的死亡,因为这是影片内部唯一一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变化的事件。

着力表现死亡的电影近年来层出不穷,这里就不得不说到阿尔伯特·塞拉2016年的电影《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片仿佛精密的仪器,忠实记录了路易十四死亡的全过程—将一个瞬间性动词具象成近120分钟的痛苦——国王身上每一丝死亡预兆都被清晰地展现,包括皮肤上淤青、面部细微的塌陷等等。即便是有历史参考的虚构内容,影片选择的呈现方式精妙地制造了感觉上的真实逻辑——在没有任何外力介入的也并非搬演的环境下,我们仿佛跟随影片亲历了路易十四的死亡——众所周知那是发生过的真实的事件。

回到这部影片。首先,当导演用前文提到的所谓真实片段希望复原某种在生活流中体现的静默戏剧性时,他们已经触犯了影像伦理的底线。如前所述,几乎所有镜头都是静止固定机位的。稳定的机位一定是在脚架上拍摄的,调试镜头需要大量时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镜头,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润二的死亡过程,都是某种程度的搬演。我们至多可以将盐尻家和隔壁志方家生活里展现出的自然归结为导演和他们一起生活多时的结果。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影片截取了真实生活内容并通过电影的手段进行复现的事实。举个例子,盐尻田世子有很多耕作镜头,但没有一镜能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真实流逝,感觉碎裂在往往先近景后中景最后远景的分镜组接之中。由于日式和室狭小空间的特质,在很多日本电影室内场景中,景深长镜头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一点从小津到是枝裕和都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在本片中,由于类似静物摄影的90%镜头,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同样,时不时插入的田世子如读台词一般说出的类似日记的内容,也在拆解影像原本有可能搭建的场,甚至改成她对着日记本自言自语都更合适一些——否则她在对着何人言说这些七零八碎的日常呢,只可能是在创作者意识里提前预设好的观众。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在可能性能够延展的诸多瞬间,比如那块为了让鸟飞进来而裁掉的玻璃,到杂物中互相呢喃的燕子,又如好几次提到的咬人的蛇,其实都可以成为更自然的潜在引子,较于在讲完二战家史后如景片一般突兀地出现扮作日本士兵的灵魂公然走过公路要顺畅很多。

导演们在时长上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超过正常注意力区间的影像时长会对观众产生非一般的影响——即便不入梦,高信息量的影像也容易让人产生幻觉——在同样的空间下相似场景的重复出现是非常好的模糊时间的手段,独属于时间自然流逝的魅力会有可能得到更彻底的展现。但由于如前所述的机械操作,他们犯了巴赞早在1953年针对《南极的司考特》(1948)批评时就指出的错误:

“……(通过种种劳民伤财的手段模拟南极的环境)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模拟不可模拟的事物,重新搬演本质上不能复现的情境:冒险、危途、死亡。”[①]

接续着“模拟不可模拟”这一点,对于润二的死,影像的呈现已经令其出现难以明辩的悖论。由于导演并没有提及盐尻润二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境况,我们先假设在现实中,拍摄电影开始拍摄之前真实的润二已经死亡(即这一情节完全从真实生活中移置而来),那么影片的做法便是把一个虚构世界的演员嵌入一个真实存在且发生过的情景中,让真正经历过丧失亲人痛苦的田世子和其他亲属们面对一个陌生人再次模拟这段悲伤的历史,无疑是一种犯罪。再次假设,电影拍摄的过程中真实的润二死亡,即电影顺着现实的走向,把润二死亡的过程纪录了下来,却在其中混入了显而易见的虚构和夸张成分,比如广治和邻居闲聊间说起喝酒与死亡,老人们对生活没有遗憾的感慨,又如葬礼上不痛不痒的调侃,这些若有若无却已经形成结构主义指涉的言语暗示无疑都是对田世子和真切经历这一切亲属们的伤害。最后假设,真实的润二并没有死;那么这一出通过内容与手段造就的蹩脚影像无疑对润二非常不尊重——他必须通过某种表演使得自己在银幕上的投射逝去才能使得电影完成,而混合了虚构与真实的情节必然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不好受。正如富美子在葬礼后的餐桌上说自己真实流露出的慌乱和局促会破坏演讲效果,一位亲属马上安慰到,葬礼上有眼泪的演讲才是好的——这正好恰合了“真实眼泪之可怖”——无论盐尻润二的现状如何,这样的电影内容与影像建构方式已经严重侵犯了盐尻家对于二位导演的信任。

导演在访谈中透露的信息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影像为何被以这样一种近乎残忍且不伦的方式进行组接。C·W·温特在回答关于影片超长时长的问题时提到,“相较于宏观时长,我们更想参照的是每一个微小的瞬间。你会发现“工作与时日”作为一个语词/典故,在T·S·艾略特1915年首次出版的诗《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当中再次出现:

准会有足够的时间
让黄色的烟雾溜过大街
在窗玻璃上蹭它的背脊
准会有时间,准会有时间
准备好一副面孔去
会见你要会见的那些面孔
会有时间去谋杀和创造
也会有时间让那些在你的盘子里
拿起或放上一个疑问的庄稼汉干活和过节[②]
有你的时间,也有我的时间
还有让你犹豫不决一百次的时间
一百次想入非非又作出修正的时间
在你吃一片烤面包和喝茶之前。[③]
……

于是在影片中,广治匆匆吃完早饭去赶公交车,然后我们切回到桌上残留的面包,以此作为艾略特的影响在影片中的回声。”[④]普罗弗洛克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想象中因过于谨慎的胆怯而面对复杂的原型人物。他的恐惧中最直观的部分来自于时间的不可量化,最主要的来源于对女性的恐惧以及对现代社会繁琐社交礼仪的倦怠。[⑤]于是踌躇不前、犹豫不决成了诗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最明显的状态。如果读完全诗,我们能发现温特受到的影响不只是他随口背诵的这一小段,田世子和润二相处的场景以及影片最后的葬礼场景都能见到这首诗的影子。

在另一个问题回答中,C·W·温特和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提到了这部电影后面承接着另外一个摄影项目:将三十年间在盐谷拍摄的照片做成一本700多页的静态视觉小说。从这些回应中,不难看出在这八个小时的素材堆叠中,二位主要采取了两种影像建构方式:一种是遵循作为文学题材的诗歌,以视觉上的破碎去对应语言上的跳跃;另一种则是以静态摄影为基座,通过大量静帧一般的静止影像去反映时间流逝。即便这个故事“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田世子以非常克制的情绪讲述了她那一代日本女性错过了职业、高等教育等诸多机会,而二位导演对此非常感动”,才下决心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如果说没有目的即无用的影像才能走得更远[⑥],那么本片则在无用的另一维度上狂奔——并非是无目的拍摄电影,而是无目的的影像构建,这已经导致了影像自身无意义的陷落。

李迅老师在开始放映之前提到,影片的声音处理具有未来主义的倾向。在具体影像内容展现的片段里,声音大抵是一种超真实的陪衬。人物的对话听起来都缺乏空间感,更像是所有角色都对着你的耳朵在讲。甚至有很多时刻,声音的存在超过了影像。虫鸣、风声、镰刀割草的声音、柴油割草机的马达声都以比一般电影中高得多的分贝出现在这里,甚至很多镜头的串联和主要氛围的营造完全依存于这些声音——影像在很多时候反倒显得相当无力。故而全片最精彩的段落是前三章的开端——俳句渐隐后长久的黑屏配以环境声。第一章是有气无力不成曲调的氛围钢琴,第二章是木头燃烧的噼啪声和长时间的鸟鸣,第三章是雷鸣、蝉鸣和风铃声。正因为没有为这些声音锚定影像,这三段声音起到了环境想象的构建作用。相比于大段机械的影像堆砌,它们无疑是轻松的,真正有机的,能够让观众没有任何负担地进行影像遐想。

影片并非毫无优点。在细碎的特写里是人们难以注意到的细节——拉窗和隔扇被岁月侵蚀的和纸上有发黄的淡淡水痕,夜间在远处闪烁的航空提示霓虹灯,每次都有一些变化室内杂物堆叠——这些都是很好的影像切片,甚至具有温特想要表现的“一瞬很长的时间质感”。但遗憾的是,它们之间糟糕联系方式切断了成为完整影像的可能性,最终还是成为近似与摄影观赏的内容。

[①] 安德烈·巴赞[法].电影是什么. 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 1987.

[②] 原注: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活跃时期约为前650-前750年)写有一首关于农事的训诲诗,题名《干活和节日》(Works and Days

[③] 参考《T·S·艾略特文集(全5卷)》,汤永宽译

//weread.qq.com/web/reader/205324e07182dae72050ab6

[④] Interview

//www.berlinale.de/en/archive-2020/programme/detail/202002329.html

[⑤] Seamus Perry. A close reading of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www.bl.uk/20th-century-literature/articles/a-close-reading-of-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

[⑥] 参考豆瓣友邻@南悠一 广播

//www.douban.com/people/Allan.Vr/status/2634647204/

 短评

中间影院的座椅像火车硬座,时睡时醒的状态像火车上的一场长途旅行,醒来四季变化,梦中溪水长流。更神奇的是,人的一生真的睁眼闭眼间结束了,忽然醒来,一群人正在为男主人天堂之路送行。真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说,大家有人带着颈枕,有人裹着薄被,有人会流泪,有人会睡着,320块钱,9个小时,一个表演出来的"纪录片",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突然想到散场时两个观众聊天,一个说冻死我了,一个说热死我了,两人相视大笑,“看来你应该带个暖手宝,我应该带点冰。”

8分钟前
  • 紫色的春天
  • 推荐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才会真的感受到,人生不过就是眼一闭一睁的瞬间(这是我在电影院睡的最香的一次)

10分钟前
  • 小和大大
  • 力荐

真的是看了很久才发现这竟然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从家庭影像的框架出发,回归到最原初的、一个普通人的劳作和艰辛,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任何戏剧性时刻,就是时日而已:种地、吃饭、聊天、照看亲人,而这种影像实际上又真的是太罕见了。每个章节开头用俳句和长时间的黑屏+环境音来提示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受彼时彼地的真实氛围。至少三次明显指涉《东京物语》(夫妻到京都寺庙的构图、直接提到看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葬礼),各种鬼魂在田间地头游荡。影片看似持续时间很长,其实无处不充满巧思。镜头关心最普通的事物的取向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刻:摄影机不停地寻找景物,似乎总想找到什么可以作为影片终结的画面,但最后它好像放弃了,定格在一片极其普通的草丛上。这个决定真的让人很安慰,因为这部电影本身,不也就要求着这样看似平凡的结束吗?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最好,用妳認為最舒服的方法經歷這8小時吧,例如,電影不如在懶洋洋的下午,或者,由凌晨放映到早上的場次,在一間可以讓你伸展身體的戲院裡,穿上最鬆身的衣服,隨便換上任何姿勢,伸出腿靠在前面的座位,電影隨意讓你進進出出,帶著枕頭和床單進場是不錯的選擇,甚至是,與妳的愛人一起抱著去看,電影有讓妳感到百無聊賴的時候,可以看看對方。放鬆心情,集中精神,什麼都不要想,讓周圍的世界漸漸消失,散慢地投入,不用期待任何起伏的情節,在四季分明的自然環境下,看著兩家人過日子,只關注黑夜中劃過的燈光,流水與雪景的變幻,讓妳感到迷惑的人物關係,聽鐘聲烏聲響起時的細節,那些概括性的生活境如蠶繭般在妳眼前,在睡睡醒醒之間,在那個時候,時間似乎永不休止,接觸著真正有機的影像,與角色同步生活,那才是稱得稱得上《日子》這名號的電

14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18分钟前
  • R
  • 力荐

Melting.明晰的对《东京物语》事件的援引。也许并不存在后期的黑场,几次从暗场中显形的光点都证实了所谓暗场即是摄影机未捕捉到任何光线的时刻,于是便带出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格式:恒定的曝光参数。人眼不再成为光线照度的指标,天光决定了整部电影,昼夜与季节。基于此,更加大胆地猜想在同一组镜头里,选用了一致的景深,从而有了一个恒定的观看位置,因此,相比构图,焦距成为取景的绝对参照。尽管视觉因此受限,听觉却广泛地被打开了,固定取景的静物由此复活。

22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片名取自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同名著作,该著作谴责贵族的骄横,歌颂辛勤劳作的农民,风格清新质朴。柏林电影节最后一天单独留出来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一直当纪录片看,为导演对普通农民生活的捕捉和田园风格的再现赞叹,也为他坚持这么长时间跟踪一户普通人家的毅力佩服,想必素材一定很多,最后剪成8个小时也很勇敢。今日听说是虚构的,一时惊呆,原来这不但是一部将现代日本乡间与古希腊诗词相结合,互相阐释的巨著,还是一部不露痕迹的伪纪录片。怪不得能拿奖,高手!4星升到5星。

26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昨夜失眠,在影院病态地精神矍铄。中途合计90分钟的休息,回信,写文,觅食,活络,带着一身与正片相悖的焦躁走入那520分钟,立马抚平。日月星辰,花木果蔬,在幽光里透着无穷灵性,人在其中,总不由安宁与柔和。京都乡野与庭院,走过就已怀恋。那里有一个老去的世界,人心最柔软的一团就栖在屋檐下,田野中,山岚里,邻居挚友走访的欢喜婆娑起来,拂得人情质朴悠远。听着她在病榻边对他说,今年的花开得格外好,会不由在心头潸然。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冬天过去了,又一个冬天走来,围炉畅饮的美好,缺着一个角。@ 资料馆,#北影节#。看过最长的电影,像在那住了一年,又不外白驹过隙。

2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看到第二部分有个大哥已经睡蒙圈了 电影里手机一响他赶紧大喊一句“把手机静音!”

30分钟前
  • 还能是啥老囧呗
  • 力荐

感觉《劳作与日子》是更合适的译名,且更适合做成五屏的影像,在美术馆中呈现,观众可进可出、游离地窥探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影片探讨了与《人生果实》相似的主题:夫妻相伴、衰老与死亡,uncut version.好几章都以黑夜开头,京都乡村的蝉鸣蛙叫、间或雨声。妻子的一天通常从田地劳作开始,然后会友聊天、生病旅行…这松散的情节线其实可以剪到两小时,polish一下对话台词,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日式小清新家庭片。为什么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呢?我大概看到第二章时理解了导演的用意,那些平淡的黑夜、无聊的静默、重复的风景与漫长的路,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啊!Totally uncut,我们无法越过生活中的大多数无聊与无趣。于是,今日份天问:如果我们的一生是一部两小时的标准时长电影,那么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有多少是废片呢?

33分钟前
  • lilac
  • 推荐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3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恕我毫不客气地睡了醒醒了睡看完的此片。场内不少人是带着頸枕來的~我覺得和此片搭配得剛剛好。鼾聲四起~睡倒一片,花320塊錢和9個小時坐在這裡看這個片子本身就是一場行為藝術~

39分钟前
  • 还行

如果说有些电影像诗,那《工作与时日》本身就是一首诗。影片不论从叙事结构,到情节节奏,全部以诗歌的手法呈现。偶尔穿插其间的人物念白,是押;对每个空镜头的拼接与时间把控,是韵;章与章、节与节、段与段、镜头与镜头间的呼应,则是律。加之构图精巧的影像,清冷阴郁的色调,疏离零碎的叙事,描绘出一首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人的幽静诗篇。浑然天成,而又别具一格。它打破了诗与电影的壁垒,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做了自然且优美的影像化呈现。与其说是看了一部8个小时电影,倒不如说是读了一首宁静悠远的田园长诗。

44分钟前
  • ___李小白。
  • 推荐

要定在椅子上坐这么长时间不是不难熬的,并且也很难全程专注,不过影像本身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也完全体会到了什么叫电影延长了人的三倍生命,过一天仿佛活一世。清晨、傍晚、夜里,神好像更喜欢在这样光线昏暗的时刻出没,带得偶尔出现的的白日骄阳下也凝聚起更沉静悠长的氛围。摄影大部分时候很好,少数过于刻意的随意让人介意。镜头设计和剪辑都很有些可以学到的手法。声音做得很好很充分,调色也自然、舒适。

49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2020BJIFF 颇具实验性和纪录片观感的电影。模仿了同名长诗的五个章节,将其内核化作更日常的表达。全数固定机位,没有任何推拉摇移,人物在画内也没有任何大的移动,仿佛《堤》的动作延长版。大量空镜头,声画对位,无画面仅有音响的黑屏时刻带来了奇异的体验。8小时巨片不闷,很难得。北欧导演对日本风情画的一种异化诠释,同时也是没有将东方神秘化的一次恰到好处的融合。感谢赠票人。

51分钟前
  • 圈圈儿
  • 推荐

犹豫了一下,还是三星。不值得我五点起床一路折腾,但这种电影如同薛定谔的喵,你不看怎么知道。它吧,可以归纳成“带背景音和人声的动态图像小说”,甚至小说都不到程度,散文吧。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固定机位的定格画面,这小村子里里外外能固定摄像机的点大概都拍了吧😅 但单纯定格远比不上《24帧》,而用定格镜头拼成一个故事这个手法虽新,但只能用一次,不可复制啊。内容本身很普通的日系乡村生活。比起这片,我觉得我充满仪式感地跨城赶路为了一部电影在影院坐九个多小时这个行为,更加有艺术感呢。

53分钟前
  • 雅典娜
  • 还行

我冻感冒了

54分钟前
  • Peter on road
  • 还行

观看体验和预想的差不多。声音极好,闭上眼感受黑屏时丰富的环境音,想象空间迅速延展和立体起来,以至于画面切入时反而觉得局限了。故事性谈不上,但表达极致细腻而具体,看到最后竟也对人物生出不舍的感情来。八个小时缓缓而逝的脚步声清晰可闻,对这部电影来说,从拍摄、制作到观看,都更接近一种行为艺术。另,跟加濑亮相比,本木雅弘简直是彩蛋一样的存在了。

55分钟前
  • 某S
  • 推荐

年度十佳备选!用缓慢的固定镜头记录下了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衰老,自然主义的手法仿佛让人亲历了一段生活。

60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在欧美导演镜头下见到如此细密却又精准的日式美学肌理,的确是桩稀罕事,尤其将天光云翳等外在的自然景语消长用于氛围搭建,似将整个山谷的呼吸吐纳都记录了下来。尽管不厌其烦用空镜来填充时长,穿插以妇人独白和与室内固定镜头的做法并非融贯,甚至还有些笨拙,景深的作用因而被稀释,造成了观者与这个叙说“人生四季”的故事始终隔着扇屏风。直至尾段方才觉出,正是在美术馆特有的弱情节、定帧影像诗和虚构对话之间的信步游走,让影片用一种专属于外来者娴静、温润的视角,最大限度捕捉到了日常的波纹和流动,任人在众多闲散瞬间堆积成的意境丛中,感受内在心绪发酵,去谛听那天地沙鸥的回响。

1小时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